首页
搜索 搜索

杭州又双叒叕跻身一线城市了? 杭州如何成为一线城市?

腾讯网     2022-05-20 16:24:16

最近,杭州“跻身国内一线城市”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。事情源于2月28日杭州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,里面提到:杭州要“在全省更好发挥头雁作用,争取跻身国内一线城市、全球城市第一方阵。”

实际上,杭州并非首次表明跻身一线城市的野心。就像这些年的一句提法:“北上深杭”,即便存在争议,也足以说明杭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。

从硬指标看,无论是数字经济第一城、人口增速第一城、电商第一城等名头,还是云集阿里、网易、商汤科技、海康威视等科技企业的产业底色,这座将个人网红资本化到极致的流量城市,比起一线城市也是不遑多让。

不过,杭州并非无懈可击。看似创新的杭州,其实自带三层滤镜,一层是金融、一层是网红、一层是数字。看上去精致完美,但深究起来又有些令人担忧遗憾。

这是因为,杭州的发展以牺牲制造业发展为代价,经济模式长期偏软。如果这个软肋问题不解决,杭州很可能“未老先衰”,从“明星”变成“流星”,始终与一线城市存在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。

那么,这座新一线城市该如何补足短板,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王牌优势?

01

塔尖而底不厚

作为一座以数字经济见长的旅游城市,杭州是否要大力发展制造?这样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。

诚然,杭州不乏一些面上拔尖的亮眼成绩,从企业生态来看,大公司勇立潮头,小公司持续发力。目前,这座迅猛发展的数字之都一共孕育了200家A股上市公司,位居第四,比广州多了69家;公司总市值为34146.09亿元,领先广州10265.52亿元。

然而,杭州这些引以为傲的指标并没有反映到GDP上,其排名连续多年位列苏州、成都、武汉之后,与南京的差距也在缩小。

这背后,是过去10年间,杭州在“去制造业化”的道路上一往无前,一直对工业厚此薄彼。

2009年,杭州第二产业的比重一度高达50%,12年过去,2021年杭州GDP为1.81万亿,制造业的比重只占30.31%,杭州制造业的比重下降了19.69%,降幅之大,远远高于广州、武汉、南京、苏州等城市。在排名前十名的城市中,其二产增加值也是最低的,不到上海、深圳的一半。

与此同时,浙商强大的创富能力,数字经济的巨大财富效应,让杭州的地产热“高烧不退”,连续多年蝉联中国城市的“卖地冠军”,背后其实挤压了工业用地等资源,带来制造业空心化的隐患。

于是,有分析指出,杭州之所以能成为数字经济第一城,是以压榨和减少工业发展为代价所换取的。由于缺乏第二产业的有力支撑,杭州的发展“塔尖而底不厚”。

而且,制造业能提供巨量的中低端就业岗位。如果没有规模庞大的制造业,城市在人口规模上也会不具优势。深圳、武汉、苏州的实际管理人口之所以远超杭州,就和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不无关联。

因此,杭州要想在现有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,仅仅靠提升质量还不够,还要做大基数。

更何况,杭州软件、电商产业发达,本质上还是一种模式创新,硬件等高端制造在未来只会更体现硬核实力。

从宏观角度来看,当今中国被“卡脖子”的产业也基本都在半导体、芯片、大飞机、高端装备等制造领域,是中国经济必须攻克的难关,也是未来10年的风口行业。

前几天的政府工作报告中,有关“制造业”的笔墨就很多。值得一提的是,“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”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相比往年“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”的定位,预示着制造业实力的比拼已经逐渐从体量转向质量。

作为中国新经济的引领城市之一,杭州没有理由舍弃制造业。

02

补短板的决心

事实上,开始脱虚向实的杭州,不能简单解读为“抛弃互联网,发展制造业”。互联网光芒掩盖下的杭州制造业,家底殷实。

在杭州制造业版图里,民营企业占据了大半壁江山。虽然杭州不押注于任何一个产业,能包容的业态极其丰富。翻开杭州的制造企业目录,机械重工领域,杭州有宝鼎、杭汽轮、杭锅、中泰、杭叉、西子、海天国际;化工材料领域,杭州有恒逸、中策、科百特、传化、三元、永磁;电子通信和半导体领域,有海康威视、大华、中威、华三、东方通信、中天微、矽力杰……

只不过,杭州与诸多工业城市相比,既缺乏重工业基础、大型港口,又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。

迫于先天劣势条件,杭州的制造行业一直呈现出分散、产业集中度低的特点。曾有从业人士戏言:“苏州、无锡、常州的企业都是一片一片的发展,杭州的企业却是一个一个的发展。”

不过,杭州早已意识到自己的软肋,表现出重拾制造业的决心。

2019年9月,杭州发布《关于实施“新制造业计划”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提出到2025年,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5000亿元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800亿元。同时还提出,要严守全市工业用地规模300平方公里底线,每年新出让的工业用地(不含创新型产业用地)占年度出让土地比例不低于30%。

为此,杭州一方面大刀阔斧撤市并区,扩容外围土地,通过提前规划实现区域联动;

另一方面,杭州开始加大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力度,大力发展新兴产业,尤其重视打造产业集群,实现补链、强链。

然而,重拾制造业并不轻松。

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,发展进程不可逆,杭州也不可能回到10多年前,从高耗能、高污染的传统制造业开始干起。

并且,搞制造业很大程度上还是拼资源,拼地价,拼政策,拼投入。杭州要和一些中西部省会比这个,并不一定比得过。

要想真正重振制造业,杭州必须另辟蹊径,找到新的突破口。

03

“新制造”会是重回二产的灵丹妙药?

从2003年杭州首提“工业兴市”,到2019年施行“新制造业计划”,杭州在全球“再工业化”浪潮之下,踏上了一条看似回归、实则重新出发的新路子。这次“重回二产”,杭州要拥抱的是新制造,直指“高端、智能、绿色、服务”这几个关键词。

那么,什么是新制造?

简单来说,传统制造是从“供给”到“需求”,先生产再销售,而新制造是从“需求”到“供给”,通过消费洞察实现“按需生产”,改变传统制造业的逻辑链条。

打个比方,传统制造是要实现“1分钟生产2000件相同的产品”,而新制造是要实现“1分钟生产2000件不同的产品”。这种 “按需生产”的新制造,能避免挤压库存,从而实现适销对路。

一些互联网巨头,或成杭州创新的最大底气。

比如基于电商体系的制造体系,可以从服装产业切入新制造,做到“100件起订、7天交付”,让中小商家实现“小批量高频上新,快速滚动补货”。此外,大胜达数字化工厂的生产周期能从2到7天缩短到2到7小时,万事利丝绸仅用48小时就能完成消费者个性化定制丝巾的设计及生产制作,娃哈哈“数字工厂” 创造出每小时下线54000瓶纯净水的生产效率……

由此可见,制造业升级,本质是降成本、提效率。

用数字化手段反哺制造业、主推新制造,成为杭州补短板的一大新途径。

杭州积累二十年的数字经济,此时再次成为其振兴高端制造业的一张王牌。

某种程度上来看,先发展数字经济,再反哺智能制造,这样的“非对称战略”即便让杭州在经济总量的竞争中暂时吃亏,却能保证杭州这个工业占比相对较低的城市,逐步成为中国工业创新发展的新模范,释放出更大势能。

这方面,深圳已经做出了表率。

前些年,广州、天津、苏州等一批城市和深圳的GDP咬得很紧,身后还不乏重庆、成都、武汉等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“追兵城市”,坊间开始出现看衰深圳的声音。但时过境迁,深圳坚持走自主创新、高端制造这条路,不断巩固自身的第三城优势,与曾经的竞争对手差距一步步拉大。

而众多“新一线城市”中,在创新意识、战略定力上最能和深圳相提并论的,就是杭州。如出一辙的是,自2019年开始,杭州提出要以创新为引擎,蓄力改造提升以机械、化纤、橡胶等为主的传统产业,为传统制造业插上“数字翅膀”。

去年以来,杭州也取得了初步成效,规上工业占比有明显提高。

从这个角度看,杭州的工业复兴绝不只是工业规模的提升,更是工业效率和质量的提升。

04

杭州的巨大潜力

按理说,在强手如林的长三角及上海的光环下,杭州优势不多,只是其中一个重要节点城市,除了省会没有其它特殊的政治地位。

它不像武汉、成都那样,能天然地汇聚一个大区的资源,吸引海量的央企和外企分支机构,甚至其自身的腹地浙江省,论人口、经济规模总量,也只是一个中等偏上的省份。

但杭州并不甘心。这座曾被人定义为“旅游城市”的江南古都,硬生生从上海的荫蔽下撑开一片天地,试图在旅游城市、新消费之都的基础上,竭力打造长三角的“硅谷”。

其经济影响力和辐射力,放在整个长三角,仅次于上海。

并且,这座城市的巨大潜能,还远远没有释放完毕。

如今,杭州从南部的滨江、萧山,到城北的半山、临平,从城西的未来科技城,到城东的钱塘新区,再一直延伸到周边的临安、建德,旧的势力正在脱胎换骨,新的能量正在蓄势待发,传统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进行得如火如荼。

政策红利也在向杭州倾斜。

前两年浙江自贸区扩容后,杭州37.51平方公里片区正式被纳入自贸区,这意味着杭州终于被国家纳入高规格对外开放的平台。而且,就在自贸区获批的当天,杭州市委书记考察了阿里巴巴犀牛工厂、连连集团、创业慧康等工厂,制造业的蝶变势必也会加速。

当然,发展新兴科技产业和高端制造业,是一个漫长的积累沉淀过程,也是杭州补齐短板、跻身一线城市的必由之路,这对杭州而言,依然任重道远。

X 关闭

备案号:京ICP备2022022245号-12

邮箱:434 922 62 @qq.com

京津冀美容 网 版 权 所 有 ,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
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,仅供用户参考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
Copyright © 2023 by www.meirong.jjjnews.top all rights reserved